策略高于一切 “沪港通”后,A股何去何从?
自超级行情在2006至2007年璀璨落幕之后,市场便陷入了漫长的调整期。随着推出四万亿政策刺激,上证指数如脱缰野马从1700点跃升至3点。五年过去,虽然上证指数并未突破曾经的巅峰,但投资者心中的那份期待仍旧炽烈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已失去机会,相反,潜藏的机会犹如繁星般闪烁。
如何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机会?关键在于策略的正确运用并把握适当的时机。观察近年来的热门品种和板块分布,新股和次新股以及重组题材股的表现可谓风头无两。那些仍按照传统思路,仅凭业绩、市盈率、市净率等指标来选择股票的投资者,在这个互联网时代,往往四处碰壁。创业板行情的崛起,正是这一转变的生动写照。
在2006至2007年的大行情中,许多投资者由胜转败,其中一些人仍抱残守缺,坚守那些曾被爆炒至高价的股票,如“中国船舶”、“广船国际”、“中国石油”等。这些投资者的失误,源于策略的调整或迷失。
目前,创业板共有397只个股,其中80.35%的个股自上市以来实现累计上涨。行业属性鲜明的特点更是集中在计算机、医药生物、电子、传媒、机械设备等五大行业。这些行业中的佼佼者如计算机领域的腾讯、阿里巴巴等已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。投资者若忽视这个聚宝盆,仍执着于银行、钢铁、有色金属、房地产等传统板块,很可能面临财富不断缩水的风险。
投资创业板,投资者需坚定自己的策略,避免在不恰当的时间买入不恰当的品种。频繁操作、不断改换门庭是一大忌讳。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,投资者应耐心等待,在低位大举建仓后享受上涨的快乐。对于那些价格过高而业绩基础极差的投机性股票,投资者必须谨慎。面对风险较大的股票,投资者必须保持高度警惕,否则可能成为最后的接棒者。
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市场中,投资者需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投资理念,紧跟市场的步伐,不断调整投资策略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游刃有余,实现财富的持续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