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浩明:新三板投资主体到底是谁
近期,新三板市场热度持续攀升,各地纷纷筹划其扩容,企业争相挂牌,投资者亦跃跃欲试。关于新三板投资主体的身份问题似乎仍悬而未决——究竟谁将成为新三板的主要投资力量?有人透露,相关部门正在考虑为拥有两年股龄及至少50万元证券资产的投资者开放新三板市场。这一设想将新三板定位为小众型投资市场。这样的安排似乎并未触及投资主体问题的核心。
我们不妨借鉴海外柜台交易的经验。海外柜台交易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普通中小投资者。这些交易分散在各个地区,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,挂牌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,业绩也较为平淡。大型机构投资者通常对其兴趣索然。而热衷于柜台交易的往往是当地百姓,他们对本地公司较为熟悉,交易门槛和成本也相对较低。
那么,新三板是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呢?从理论上看,基于新三板的功能和特性,其投资主体也应该是中小个人投资者。国内众多高科技园区及工业园区均有开设新三板的计划,而符合挂牌条件的公司数量众多,这一特征显然不适合大型投资机构参与。实际上,新三板的投资活动很多仍停留在PE层次,也不适合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。在筹划新三板时,必须更多地考虑投资主体问题。毕竟,这个市场不同于现有的沪深股市和债券市场。
为解决新三板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问题,相关方面正在考虑建立做市商制度。这也是海外市场的常见做法。中国证券市场的特色在于其独特性和长期试点转板的严格制度管理,这可能会吸引部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。但根据现行法规,新三板仅允许法人及特殊自然人参与投资,这与海外市场和传统意义上的新三板有所不同。现在更有必要深入研究新三板投资主体的问题,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恰当的制度安排。否则,新三板从一开始就可能因定位不明确而面临发展难题。
随着新三板的持续火热,我们期待着更加明确和精准的投资主体定位,以便让这个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,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更多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