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新黑名单骤然增多 史上最长违规配售“黑榜”公布
IPO提速正在重塑新股申购的格局,网下新股申购的收益正在被逐渐拉低,而配售黑名单的长度则在不断刷新纪录。
近日,2017年的首份“公开发行股票配售对象黑名单”正式公布,累计有309个网下配售对象因违规操作被列入其中,创出了史上最长“黑榜”。引人关注的是,个人投资者在此次的黑名单中占据了压倒性多数,达到了惊人的263位。
这份沉甸甸的黑名单,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,涵盖了2016年12月至今年初的IPO配售违规行为。据了解,这些配售对象在参与新股网下申购过程中,违反了相关规范的规定,因此被列入了黑名单。
深入分析这些数据,我们可以发现,个人投资者在违规操作中的比例异常高,显示出对于新股申购的规则和流程,还有许多个人投资者并不熟悉或者未能严格遵守。与此一些推荐类的企业账户和个人投资者一样,也因为没有遵循正确的操作方式而被列入黑名单。这些账户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或经验,往往在申购过程中犯错。
尽管IPO发行速度的加快被一些专家认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诱因之一,但不可否认的是,投资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。面对新股申购的机遇,一些投资者可能过于急躁,忽视了规则的重要性,从而导致了违规操作的发生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黑名单中的违规行为主要包括两种:一是未按时足额缴付认购资金,二是提供有效报价但未参与申购。其中,既有单纯的违规行为,也有部分配售对象同时出现了两种违规操作。对于这样的行为,中国证券业协会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,最长禁止网下新股申购资格达一年。
面对这份史无前例的长黑名单,我们不禁要反思:在IPO发行不断提速的背景下,如何更好地引导投资者遵守规则、提高专业素质,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。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新股申购的公平、公正,维护市场的健康秩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