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超日惊现三大乱象
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公司的再次IPO之路
在经历创业板IPO失败的挫折后,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度挑战资本市场的极限。这次,他们选择了更高的舞台——中小板,而非原先的创业板。时隔一年零两个月,这家公司不仅将闯关地点升级,更将募资项目从单一项目扩展至三个,募资金额也实现了翻倍。
市场对公司此次的“神速扩张”充满疑虑。而深入探究其背后,我们发现公司的原始股东结构存在诸多令人费解的乱象。就在创业板IPO失败仅一个月后的2009年8月,公司突然引入了六位新的投资者。这种突击入股的现象并非首次,早在公司改制前的一个月内,也曾通过转让和增资方式迅速增加了股东数量。目前,公司中有三个法人股东是在入股前不久才注册成立的。
乱象之一:IPO失败后一月内引入新股东
上海超日在首次尝试IPO失败仅一个月后,就迅速引入了六位新股东。这些新股东在公司项目扩张、筹备新的研发中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的关键时期加入了进来。他们入股的时机不禁让人产生疑虑。
乱象之二:供应商以极低价格入股
更令人震惊的是,某些供应商作为公司的合作伙伴,竟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股份。一些自然人以“菜价”获得股份,其持股成本仅为一毛五分钱。这种低廉的持股成本与其在公司中的角色和贡献似乎并不匹配。
乱象之三:法人股东成立时间短
在公司两次重要的增资过程中,引入的法人股东中有三个是在入股前夕才成立的。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在入驻上海超日之前,最长的成立时间也仅有四十天。这种短暂的成立时间与对公司的投资行为似乎存在某种不匹配性。
尽管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公司在经历挫折后依然选择继续前行,但市场对其扩张速度和股东结构的混乱现象持怀疑态度。投资者的目光将聚焦在公司的审核结果上,期待其能给出满意的答案。对于这家公司来说,能否成功上市并稳定运营,还需时间的检验和市场各方的观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