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权花钱买值得吗(期权一次买多少)
一、期权能否带来财富?
想象一下,仅用五万的成本,撬动了百万的市值。投资者A购买看涨期权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期权的魔力。当股票价格如预期上涨时,他的收益瞬间翻倍。这并非个例,期权市场充满了这样的故事。那么,期权是财富密码吗?
二、期权是否真实合法?
场外个股期权是证监会批准的业务,合法合规。投资者与券商签订合同协议,券商作为做市商提供保障。但市场上也存在自营盘对赌模式,投资者需注意区分。
三、股权激励中的期权需要投入吗?
在股权激励中,只有行权时,才需要资金购买期权。选择不购买也无妨,因为期权在一定期限内是一种行权资格,是虚拟股。
四、公司分配的期权值得购买吗?
这个问题因人而异。期权是否值得购买取决于多种因素,包括公司的业绩、行业前景等。
五、在中国如何购买期权?有哪些期权品种?
中国的沪深A股市场目前仅提供两个期权品种:江铜CWB1和长虹CWB1,均为认购权证。一些高科技企业可能为其内部员工或特定股东提供内部期权。
六、关于期权的常见疑惑与解答
从整体上看,“给多少”这个问题主要依赖于员工在公司内的职位、薪水以及公司的发展阶段。为了更直观地为大家展示,下面是我结合个人经验给出的具体数字参考。在创业初期(即VC投资前),一个副总的期权大约在2%至5%之间;到了A轮融资后,这一比例可能会降至1%至2%;随着B轮融资的到来,副总的期权可能再度调整至0.5%至1%;而当公司进入C轮或接近IPO时,副总的期权则大致在0.2%至0.5%之间。除了创始人之外的核心高管,如CTO、CFO等,他们的期权通常是副总的2至3倍。总监级别的员工则可能获得副总三分之一的期权。这些数字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,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诸多因素。比如,有些副总为了获得更多的期权,甚至愿意降低自己的薪资,这显示出他们对公司的深厚信心和热情。
到了公司后期,期权的讨论不再以百分比来进行,而是具体到几股几股。关于副总、总监的定义,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。在我看来,副总应该能够独挡一个或多个公司部门,管理数十名员工,是一个随着公司成长而持续发挥作用的角色。而总监则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,但未来能否独当一面尚不确定,他们有可能晋升为副总,也有可能成为副总的下属。值得一提的是,总监也可能是技术方面的佼佼者。
第二大问题是关于期权的Vesting周期,究竟是3年、4年还是5年?创业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。我倾向于选择较长的周期。建立一个优秀的公司需要时间和努力,成功并非一蹴而就。你不希望员工在短短两年半后就要求增加期权。还有一个重要议题是,当公司上市或被收购时,未成熟的期权是否应立刻成熟(accelerated vesting)。关于这个问题,没有固定的答案。我认为可以部分成熟,这样既能让员工感到满意和公平,又能避免公司上市后大量员工的迅速流失。
谈到第三大问题——期权的发放对象有多少人,每个公司的做法各不相同。易趣当时采取的是硅谷模式,几乎每位员工都有期权,且发放得很早。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员工齐心协力,共同为公司成功而努力;但坏处是每个人都持有的情况下,大家可能不够珍惜。另一些公司则选择更极端的做法,如很晚才发放期权,数量也较少。我参与的公司则采取折中方法,让更多员工拥有期权,但不是“自动”获得,而是根据员工的职位和工作表现来决定。
最后要讨论的是行权价格该定多少。如果A轮的价格是2美元,那么行权价格应该是多少呢?很多VC坚持定为2美元,理由是如果最终退出时股价不到2美元,员工也不应该赚钱。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。期权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和激励员工,行权价格越低,期权的价值就越大。而且在公司上市或出售时,期权的行权价格并不影响VC的回报。实际上,正确的计算方式应该考虑期权的数量等因素。把行权价格定得过高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做法。至于行权价格能有多低,这要看会计师的建议。初创企业的行权价格可以是上一轮优先股股价的十分之一。随着公司接近上市,行权价格会逐渐接近优先股价格;上市后,行权价格则必须是上市股票的当前价格。
我非常喜欢期权这个工具。它是小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法宝,而人才是公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