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股指的是哪八股(股市中的八股指什么)
八股文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文体,起源于北宋,盛行于明清两代。它的命名来源于文章分为八个固定的部分,包括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和束股。这些部分在结构上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,通常用于考试选拔官员。那么,八股文中的八股具体指的是什么呢?
八股文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内容和形式要求。破题是揭示题目意义的两句;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进行说明;起讲则是议论的开始;入手是起讲后的进一步阐述;起股、中股、后股是正式议论的部分,每股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;束股则是文章的总结。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了八股文的基本框架。
关于八股的实质,它不仅仅是一种文体,更是古代中国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一种手段。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后,历代统治者都在寻求加强思想控制的方法。到了明朝,统治者不仅控制了经济、政治、军事,还开始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。八股文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。它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,要求考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写作,从而限制了考生的思想自由。
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主要摘自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所论内容主要依据宋朱熹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不得自由发挥。一篇八股文的字数也有严格规定,如清顺治时定为550字,康熙时增为650字,后又改为700字。这种严格的格式和字数限制使得八股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死板,无自由发挥的余地,从而极大地束缚了士人的思想,并败坏了学风。
八股文是古代中国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一种工具,它的产生和盛行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专制主义和思想僵化。虽然它在历史上存在了几百年,但对士人思想和教育的影响是负面的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发展,八股文最终被淘汰也是历史的必然。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,是一种独特且极其注重格式的文体。这种文章格式,如同一种严谨的框架,被分为若分,包括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,以及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等。在这之中,起股、中股、后股和束股四个部分尤为引人注目,每一部分都有两股相对应的文字,总共形成了八股,因此得名八股文。
所谓的“八股”,也可称为“八比”,其中的“比”代表对偶的意思。在这八个部分中,句子的长短、字的繁简、声调的高低等都需相对成文,其字体也有着明确的规定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八股文在内容上有诸多限制。立言时必须采用古人的语气,题目多出自四书,而议论的内容也必须依据朱熹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。考生不得随意发挥,字数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。这种高度规范化的文体,无疑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束缚。
自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后,学校教育的重点也转向了对八股文的教授与学习,而其他如史学、算学、天文学等科目则受到了冷落。明末的学者顾炎武曾批评八股文的危害,认为其等同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,甚至对人才的摧残更为严重。
在股市术语中,“八股”和“二股”所指的是一种二八现象。这种现象表明,在股市中,仅有20%的股票在上涨,而其余的80%股票则在下跌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种二八现象无疑是一种挑战。
至于中国股市中的“新八股”,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2004年6月的一些表现突出的股票,包括江苏琼花、伟星股份、华兰生物等。这些股票在当时的市场中崭露头角,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,未来还会有更多的“新八股”涌现。
无论是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,还是股市中的二八现象和新八股,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前者是文化历史的产物,后者则是市场变化的体现。